中国式相亲:你其实一直搞错了门当户对的真实含义

近日,一篇题为《中国式相亲价目表:我儿子才33,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,有户口残疾也行》的文章,引起舆论哗然。遗憾的是,如果将门当户对简单理解为,就是物质条件的匹配,那其实是误会了门当户对的真实含义。

古时婚姻讲究“门当户对”,是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,很适合结亲。“门当户对”的婚姻观念在一般情况下来说,确实有其合理性。古人认为,婚姻不仅是一个新家庭的建立,也是男女双方所承袭父母家庭的家庭氛围、生活方式和文化一定程度的融合。夫妻好合的基础在于双方在价值观和生活习性、理念方面的一致或相近。

古人重视门弟等级观念,在婚姻大事上更是如此。古时侯媒人在说媒前都要先观察一下这家人的“门当”纹饰、形状和“户对”数量。如果“门当”镌刻花卉图案,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;如果为素面无花卉图案,则为官宦府第。

如果门前的“门当”是一个方形上立一瑞兽,那这家就是文官,文官一般在门口雕一对方形书箱和砚台,再在书箱上立一瑞兽,作镇宅之用。武官家宅门前自然立一对战鼓,就是圆形。另外,找有相同数量“户对”的家去说媒才容易成功,不然就是“门不当,户不对”了。

当然这是古人的门当户对,而现今社会,两个人如果价值观相同,有相近的生活习惯,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,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,才会有共同的快乐,婚姻生活会相对稳定;反之,很容易造成夫妻间的冲突。

杨绛先生对于“门当户对”这个词语的含义,说过一段很诚恳的话,最应该代表现代人的心声。她说,“对于时代,我是落伍者,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。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潮流下,想提醒年轻的朋友,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,是两情相悦。门当户对及其他,并不重要。”

深以为然。婚姻中的两个人,能不能携手到老,决定因素绝不仅限于户口、房产、出身这些硬条件。“门当户对”中,那些看不见摸不着,无法拿既定标准衡量的软件,才是更重要的铁律。

门当户对铁律之一:三观一致

朋友小美属于早婚一族,大学一毕业,就结了婚。

丈夫是父母帮她物色的,是常人眼中的顶配:家世好,有教养,有房有车,工作也体面。而来自同一城市的小美,父母都是公务员,从小养尊处优。但他们的婚姻,只维持了一年多,就散了伙。小美受不了丈夫的直男癌脾气,结婚前,他就跟小美暗示,希望婚后,小美以家庭为重,过居家小日子。当时,小美理解为这个男人很顾家,靠得住。但没承想,他婚后立刻敦促小美怀孕生子,还要辞掉工作,在家相夫教子。

520送女朋友的礼物清单

那一年,小美才23岁。正值青春年华的小美,虽然接受父母安排,早早结婚成家,但她的心中,自己的事业蓝图才刚开始描绘,她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人生规划,有待完成。她不抗拒早点生小孩,但她却抗拒自己的未来,因为结婚生子,而被迫改写。她的公婆也坚定地站在丈夫的一边,僵持了一年多,这段曾经被看好的婚姻,不欢而散。

门当户对应该是三观一致,而不是单纯物质条件和家世背景的匹配。一个人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,生根于原生家庭,成型于生活阅历,很难改变。三观相似,对一些基本事物的看法和判断一致,冲突自然少,两个人和谐相处的几率才会高。若三观大相径庭,你改变不了我,我也包容不了你,这样的婚姻,只剩下对彼此的消耗,再好的门当户对条件,也挽救不了。

门当户对铁律之二:有共同话题

刘震云在《一句顶一万句》中说过:“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,一个人找另一个人,一句话找另一句话,才是真正的孤独……世上的人遍地都是,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。”除了三观,夫妻双方能不能心灵沟通,有没有共同话题,说不说得着,同样重要。一个朋友讲过他表亲的故事,具有一定代表性。他的表亲从家乡小城考学到上海,读完博士,在高校任教,也取得了一些成绩。

但他一直专注于事业,迟迟没有找到合适伴侣。他的家人很着急,于是帮他寻找合适人选。最后,一位同样在上海打拼的同乡姑娘,进入了家人的视线。姑娘虽然只读完职高,但很能干,从街头推销传单开始,一个人奋斗,开了一家美容院,还凭自己的力量在上海买了房,有了落脚之地。论经济条件,两个人旗鼓相当,论家庭背景,也有颇多相似之处,于是,他们走到了一起,结婚生子,过上了按部就班的生活。

但现在,这位表亲过得并不快乐。他经常抱怨,和妻子两个人无话可说。她的生意话题,他参与不进去。而他的教学科研,她也听得似懂非懂。刚开始,两个人还能吵吵嘴,后来,只剩下了沉默。生完孩子不久,两人就开始分房睡,屈指可数的夫妻生活,早已经变成了例行公事。这样的婚姻,真的应景了那句话:搭伴儿过日子。这样的日子,貌合神离,在将就和妥协中得过且过。因为,物质上的相配,比不过心灵上的契合。

门当户对铁律之三:良好的感情基础

说起门当户对,有人肯定会拿老祖宗的千年古训说事。没错,门当户对的观点和做法,自古就有,曾经中外通用。在阶层分明、等级森严的时代,受认知和意识所限,古人拿门当户对,作为婚姻筹码,并通过它,延续等级和阶层划分,保护自己的利益。但年代和社会环境已经大不同,古人的那一套标准,并不一定适用于今天。在新加坡工作时,有一天,一位印度同事突然说:我要回去结婚了。

我们说恭喜时,他却流露出几分无奈:其实没什么惊喜的,我看了她的照片,长得比我还结实!原来,他和未婚妻,是绝对的父母包办婚姻,连面都没见过,这种形式,在印度一些地区至今盛行。这样的婚姻,会不会幸福、能不能长久?我们不能妄下定论。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两个人,在婚姻中,在锅碗瓢盆的细碎生活中,所经历的磨合与摸索,比别人多的多,则是不难想象的。

如今,大部分人的父母们,正在做着同样的事情。纵然我们要承认,父母的经验之谈总有他们的可取之处。但事实上,父母的选择,毕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经验折射。社会在日新月异地进步,年轻一代早已经以十年、五年作为划分年龄代沟和不同认知群体的方式,若还坚持用几十年前的陈旧观点和做法,来主导儿女的幸福,那就变成了抱残守缺、目光短浅。

今时已不同往日,现代人的婚恋,若也要讲究门当户对,当的应该是爱情,对的应该是三观和修养。有爱情滋养的两个人,三观一致、步调协调,纵然面对生活艰辛,也能同心协力,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